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,
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,
是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,
您对我市的法治建设还有哪些建议呢?
写下您的想法,
我们将评选出有建设性的意见,
梳理后纳入法治南京规划,
并送上价值200元的大奖!
成立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,设立立法、执法、司法、守法普法四个协调小组。各区全部成立依法治区领导机构,
保证法治建设各项工作科学决策、高位协调、有效落实。
近几年我市立法项目超过40%委托专家团队起草,并采取座谈会、论证会、听证会、委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论证咨询,
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。《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》在全国率先将长江岸线保护纳入地方立法。《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办法》相关制度设计全国领先,为全国提供较好制度样本。
不见面审批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、不动产登记等改革和知识产权保护、跨境贸易、人才“宁聚计划”等措施全国领先。
“宁满意”工程得到《人民日报》高度评价。
强化依法防控疫情的各项制度、执法、司法、普法和法律服务举措,加大卫生和市场监管执法力度,
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,提供诉讼服务和各类法律服务。
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,组建了城管、水务、生态环境、文化市场、交通运输、农业等综合行政执法队伍。
加强城市管理、医疗卫生、安全生产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执法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“三项制度”行政执法主体信息网上公开,
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,重大执法决定均需经过法制审核。
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作为司法审判评价标准,畅通立体化诉讼服务通道。开展刑事速裁程序试点,
进一步推动案件繁简分流,优化司法资源配置,提高办理案件的质量与效率,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通过动漫、短视频、微电影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,利用微博、微信、公交地铁移动电视等现代传媒普及法律知识,
同时将法治融入旅游景点、公园绿地和文化作品中,形成了一批有影响、有品位、有特色的法治宣传阵地和法治文化品牌。
全面建成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、网络平台和市、区、街(镇)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,
全市律师、公证、司法鉴定、基层法律服务等各类法律服务人员已突破万人,随时为广大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法律服务。
坚持发展“枫桥经验”,认真贯彻落实《人民调解法》,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升级。发生矛盾纠纷的双方只要自愿,
均可以到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,调解免费、便捷、高效。目前全市共有1600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、7000多名人民调解员,每年调解纠纷10万余件。